? ? ? ? ?
林劍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88年獲浙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1994年獲北京醫科大學臨床技能與研究博士學位。1998年出國留學,先后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和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訪問學習,從事骨科研究。2003年回國后,長期從事各類關節炎外科治療,特別是下肢髖、膝關節矯形。
作為北京市首批科普專家,林劍浩一直致力于骨關節疾病防治知識的普及和健康教育。他在抖音賬號的個人介紹中寫道:“敬畏生命,尊重科學。”
2015年,當林劍浩第一次到西藏義診時,他偶然發現當地居民深受大骨節病的困擾。8年多來,他帶領團隊赴西藏開展調查研究和義診篩查40余次,堅持幫助當地農牧民擺脫和緩解病痛。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歐美同學會成立110周年強調,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弘揚留學報國傳統,愛國為民,自信自強,開拓奮進,開放包容,投身創新創業創造時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書寫人生華章。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1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林劍浩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信中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盼讓他產生了強烈共鳴,他說:“賀信為留學人員未來留學報國指明了方向,既肯定了百余年來留學人員作出的巨大貢獻,也體現了黨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希望有更多的優秀人才能夠回來建設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998年,當時已是人民醫院醫生的林劍浩,決定前往國外進修深造。
重回學生身份,林劍浩切身體會到國外醫學教育與國內的不同之處。例如,國外大多采用小班教學的授課方式,老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并在師生間建立起有效溝通。與之相比,當時國內采用的還是大班教學模式,老師很難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國外導師的嚴謹負責也給林劍浩留下了深刻印象。導師經常和學生交流課題進展,對學生的研究有清晰的了解,更像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
一邊比較一邊思考,林劍浩認識到這樣的醫學教育方式能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于是,他決心要將這些好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帶回國,做一名好老師,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
在此期間,林劍浩也深刻感受到我國在醫療技術上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作為國家培養的醫學博士,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將國外的先進醫療技術帶回國,為我國醫療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當時就想好要回來當一名好醫生、一個好老師。”談到回國的初衷,林劍浩說,“我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學習時,看著國內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就想要盡快回來參與到祖國的建設中,把自己所學的醫學專業知識奉獻給有需求的老百姓?!边@些年來,他一直篤定朝著目標不斷努力。
回國后的林劍浩總是行色匆匆。在門診、在病房、在手術室,他每天都要完成大量臨床工作——查房、手術、接診患者,還要定期指導和督促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進展。無論多忙,林劍浩都堅持做到“以患者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努力使患者都得到最優的治療,努力讓學生都得到最好的指導。
在患者眼里,林劍浩是親切和藹的好醫生、在骨關節炎早期防治領域辛勤耕耘的醫者,致力于為廣大骨關節炎患者摸索一條以運動鍛煉為主體的早期防治道路。
2015年,林劍浩在西藏發現大量大骨節病患者后,非常疑惑。在此之前,他對大骨節病所知甚少,也沒有接觸過相關患者。義診過程中他了解到,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性、多發性、變形性的骨關節病,長期困擾我國西藏、青海等地群眾。患者輕則四肢關節疼痛、畸形,重則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也是當地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次義診對林劍浩觸動很深?;貋砗?,林劍浩心里始終放不下那些患者,一直積極尋找治療大骨節病的方法。他曾利用節假日多次帶領團隊深入西藏昌都市及四川阿壩等地開展大骨節病義診工作,發現有半數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然而,手術的數量和難度遠超預期:一方面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能力將患者接到北京治療。因此,只能單純依靠用藥來緩解患者的疼痛。
作為一名醫生卻不能為患者解決病痛,這讓林劍浩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2021年,林劍浩(前排右二)和團隊成員與來京手術的大骨節病患者
為了尋找大骨節病的發病原因,林劍浩和同事們在西藏昌都市的小學生中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他們發現,大骨節病主要集中在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發病,一旦發病,還會影響到兒童的骨骼發育,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兒童發育遲緩。對此,林劍浩決定采取預防措施,嘗試早期干預的可能,爭取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有效減少后續治療中出現重癥病例的概率。
2017年7月,在篩查當地兒童的手指畸形情況時,林劍浩還發現了一些罕見的6指病例。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于是,林劍浩和團隊決定盡快為這些孩子進行治療。這一年年底,林劍浩和團隊組織手外科醫生為孩子們進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家長們非常高興和滿意,林劍浩團隊在當地的影響逐漸擴大。
但更難的是對成年重癥患者的醫治。起初,很多患者還心有疑慮而不愿接受治療。面對這種情況,林劍浩和團隊成員們反復跟患者溝通治療方案,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細致周到地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困難。最終,他們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并為患者制定最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幫助他們重新燃起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在看到早期接受治療的患者順利康復后,此前一些不愿接受治療的患者開始消除心中的疑慮,主動要求接受治療。
昌都市洛隆縣碩督村的村民夏達卡,是林劍浩和團隊早期救治的患者之一。治療前,夏達卡的日常生活依賴家人照顧。在北京做完手術后,他恢復得很好,不僅能夠生活自理,還可以外出打工。夏達卡的弟弟在看到哥哥的病情大為好轉后,也欣然接受了來北京治療的建議。
在為這些重癥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林劍浩始終不忘身為一名醫生的責任和使命,盡力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療。然而,手術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有時也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這讓林劍浩總是心存內疚和自責。他認為,這是一名醫生的責任,無關名譽?!叭绻霾缓?,我甚至會覺得自己有罪?!彼f,“我做了很多手術,治好的患者我都記不住,手術沒做好的、病情特別嚴重的,或者我對手術效果有點擔心的患者,反而記得特別清楚?!钡@些內疚和自責,也是林劍浩不斷進步的動力。
林劍浩告訴記者:“大骨節病公益救助項目的成功實施,離不開當地政府、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等各方的支持和幫助?!?/strong>
在救治西藏大骨節病患者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林劍浩特別焦慮,那時當地有不少患者急需治療卻沒有好的治療方案,又沒有經費到北京手術。一次偶然的機會,歐美同學會了解到這一情況,主動表示要與醫療團隊合作開展疾病救治工作。這讓林劍浩一直心存感激,他說:“歐美同學會在我最艱難的時候幫助了我?!?/strong>
為解決治療費用問題,林劍浩還曾聯合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大骨節病公益救助項目。2019年10月,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出資80萬元,將18名重度大骨節病患者分批乘飛機接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林劍浩說:“由于當地每戶人家都相隔較遠,需要縣委縣政府協助組織將患者從村子里送到機場,先飛到重慶,再轉機飛到北京。由于患者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這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多虧了當地會說藏語的志愿者和機場愛心團隊的同心協力,簡化機場安檢流程,提前為遠機位設置廊橋方便患者進出機艙,最終才得以順利抵達北京,接受手術治療?!?/strong>
“十三五”期間,國家設立大骨節病防治專項資金,對大骨節病患者實現應治盡治、愿治盡治。這些措施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機會和保障。
從2017年到2023年,林劍浩團隊累計義診5000多人次,參與大骨節病手術600多臺,開展了大量關節置換、關節矯形等救治工作。目前,僅昌都市洛隆縣就已經完成500多名大骨節病患者的手術治療。
在林劍浩看來,要成為一名“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生,就要勇敢地去挑戰那些高難度的手術。有時,那些“有心無力”的內疚感反而會成為醫生不斷努力的動力來源,激勵自己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服務?!斑@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也是醫生的價值體現?!?/strong>
在學生眼里,林劍浩亦師亦友、嚴中有愛,他大力支持對年輕醫生的培訓,為我國骨關節病防治工作培養優秀接班人。
2023年9月9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與會教師代表,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深刻闡釋了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強調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一名醫學教育工作者,林劍浩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老師是學生的領路人。首先,就是做人要正,要始終堅持理想信念,誠實守信、正直坦蕩、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楷模和榜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其次,要有躬耕鉆研的為學態度和端正嚴謹的治學態度,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再次,要有仁愛之心,能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關心他們的情感訴求,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潛力和優點,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幫助。最后,老師還要有育人智慧。以醫學教育為例,老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機會和開闊視野的機會,幫助學生通過臨床實踐和參與學術交流等方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林劍浩說:“學醫不是為了掙錢,學醫是要為老百姓服務?!?/strong>
多年的醫療實踐讓林劍浩認識到,在那些經濟不發達、醫療條件不完善的地區,老百姓的看病需求往往更加迫切,更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搬t生要去做一些尖端的研究,但也要把已經成熟的技術盡快落實到基層,讓老百姓能享受到?!睂⒊墒斓尼t療技術落地到基層醫院,能有效提高當地醫療水平,滿足當地患者的需求,提升當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林劍浩發現,對于年輕醫生來說,讓他們接觸基層、實地實踐是一種很好的培養方式。通過接觸基層,年輕醫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醫療需求和健康狀況,加強對患者的理解和同情心,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醫生的職責和使命。因此,林劍浩既鼓勵年輕醫生接受高端醫療技術教育,也要求他們注重積累實踐經驗和基層經歷,以更好地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我國醫療事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與全國醫療專家積極探索,通過“師帶徒”的模式,在當地培養醫療人才。
早在2015年,林劍浩在西藏為大骨節病患者治療期間,看到當地醫療水平有限,他就想著在治療過程中帶一帶當地的醫療人員,為當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醫生。為達到更好的培養效果,他將部分當地醫療人員帶到北京悉心指導。“這種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和老師隨時交流。學生不僅能學到老師的技術,還能學到老師的為人,快速成才,在較短時間里掌握當地常見病的治療?!绷謩普f,“這些技術力量將來還會下沉到基層,同步開展大骨節病的篩查和診療?!比缃?,這些醫療人員在當地大骨節病治療和預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林劍浩深知,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是一件漫長又艱辛的事情,但“認準了醫生這條道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他希望自己的學生都能堅守行醫初心,堅守醫者責任,切實做到“以患者為中心”。